《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约6060万吨,其中工厂化(海淡水)养殖水体超1亿m³,产量约104万吨,标志着我国工厂化海淡水养殖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工厂化养殖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设施化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循环水养殖领域,尽管采用循环水模式的企业已超过1500家,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石斑鱼、加州鲈、鳜鱼等高的附加价值品种,但循环水养殖水体仅占工厂化养殖水体的7%(约700万m³),市场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
在水产养殖朝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的大势下,行业呼唤养殖模式的迭代升级,不断探索建设可循环、绿色安全的高效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凭借其高效节水、环境可控、高密度高产等优势,慢慢的变成为推动我们国家水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为深入了解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工厂化循环水主要养殖品种如何降本增效,促进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日前,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设施渔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鹰。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目前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现状如何?产业规模有多大?
刘鹰: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年产值超500亿元。国家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湖北、广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也专门出台了符合当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政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发展比较快,目前养殖水体超过700万m³,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增速大多数来源于淡水品种。从陆基养殖类型来看,淡水养殖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养殖品种包括鲈鱼、鳜鱼等特色品种,同时吊水养殖与暂养模式得到普遍应用。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对工厂化水产养殖有着长远规划。到2025年,建设完成140个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60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到2030年,建设完成15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约1500万m³。
刘鹰:当前,国外循环水养殖产业发展有五大特点:一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逐步的提升;二是养殖新品种的开发日渐依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三是有网箱养殖向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转移的趋势;四是环境政策、食品安全及绿色消费要求进一步促进循环水养殖的发展;五是高新化、规模化、普及化、产业化、国际化。
刘鹰:为实现行业迭代升级,降本增效需聚焦三大关键:一是提升养殖密度以摊薄单位成本,当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量仅20-30Kg/m³,远没有发挥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势,需提升至50-100Kg/m³,从而将电费成本占比从目前的10%-13%逐步降低;二是增强系统稳定性以提高成活率,通过优化水质调控与提升设备正常运行可靠性,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耗;三是通过工艺与管理创新实现综合降本,包括采用低水头增氧、无动力增氧等设备升级,优化生物滤池设计等降低水处理成本,并推进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管理。
刘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当前需聚焦相对高经济价值品种,以市场售价不低于20元/斤为品种为主;随技术的迭代升级和进步,未来养殖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届时售价超过15元/斤的品种即可形成盈利空间。从产业实践看,鲆鲽类是典型代表,包括大菱鲆、舌鳎、牙鲆等20余个养殖品种中,老百姓熟知的常规品种更具有市场基础。
品种选择无需追求“多而杂”,应优先发展“老百姓吃得起、有稳定经济价值”的品类,如同养猪、养鸡产业的实用逻辑——既需兼顾高价值品种的技术探索,更要以大众化消费品种夯实产业根基,避免因盲目追求“小众高端”而陷入市场风险。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否会走向养殖品种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
刘鹰: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必然向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演进,而非因地制宜的小、散模式。养殖生产的标准化是实现产业扩张的核心基础,因地制宜的小规模养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生产规模大型化与超大型化,未来将涌现年产量数千吨级的集约化养殖场,通过集中管理降低单位成本;二是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管理将快速实现应用,依托自动化水质监控、投喂机器人等技术,大幅度减少人力依赖,提升管理效率;三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双向延伸,既推动大型养殖场的标准化模块复制,也发展适合内陆家庭的小型化模块(如集装箱式养殖单元),只需接通水电即可运行,单模块年盈利理想状态可达10余万元,实现“大而强”与“小而精”的协同发展。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对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病害防控与品牌化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刘鹰:工厂化循环水的病害防控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研发与推广疫苗技术,加快针对高发疫病的疫苗研发与应用;二是加强SPF苗种检测,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质量追溯平台;三是推进生态防控,利用微生物制剂、噬菌体等技术调控水质,提高鱼虾免疫力,减少抗生素使用。
品牌化发展则需以产量为支撑,避免“小而散”的贴牌乱象,同时建立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实现品牌溢价,形成产量与品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水产养殖业面临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病害频发等挑战的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凭借其高效节水、环境可控、高密度高产等优势,正成为中国水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核心方向。
“新质生产力,养殖新基建”,首届中国循环水养殖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工厂化养虾大会将于9月17-18日在山东日照举行,诚挚邀请业界同仁热情参加,深入探讨节能降耗、全产业链协同及工厂化升级等核心问题,携手推动我们国家工厂化养殖与循环水养殖产业向高水平发展迈进。
上一篇:邯郸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丨第2期 下一篇:热闻巴黎世家4500元一条的半身裙被吐槽像平角短裤!客服回应:线上已下架